西人窃之皮毛,却无法理解:扑克和围棋竟是华夏古人用于普及天文历法的游戏和工具。他们更想象不到八卦是完美时空模型。
一些所谓的西方权威人士认为,印度是世界最早的纸牌起源地。
他们将西方早期的塔罗牌(一种纸牌)与印度教神话中的女神Ardhanari联系在一起。据说,这位女神的形象有四只手,每只手中分别持有魔杖、杯子、宝剑和圆环(代表金钱),而在欧洲早期的一些纸牌中,也印有与此类似的图案符号。
还有人认为,纸牌是由属于印度民族的吉普赛人传入欧洲的。所以,纸牌传入欧洲的路线是,印度——波斯——阿拉伯——埃及——欧洲,并宣称这些人中有100多人于1427年进入巴黎。
上述说法皆无实证,既没有文献史料,也没有相关考古证据来印证。
西人声称,欧洲在14世纪甚至更早,便在著名的纽伦堡、奥格斯堡和乌尔姆(Ulm)等地,开始生产纸牌。而意大利的塔罗特牌(TAROT)可能比德国纸牌出现的年代为早,因为在一份年代为1299年的意大利文件中,已经提到塔罗特牌。布拉本特公爵夫人约翰娜于1379年在荷兰曾讲授过纸牌,在西班牙至少于1371年已经有了纸牌。
有人据此推测可能是(北非)摩尔人(其实就是出自埃及的说法)或撒拉逊人把纸牌从西班牙带人意大利的,但是这种试图说明纸牌一词的西班牙语naipes与阿拉伯语nabi存在相似性努力,并未获得成功和认同,一言以蔽之,缺乏证据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,纸牌起源于法国。
1392年,法国国王查尔斯六世命令雅奎明·格林公纽尔手工绘制了一副纸牌。
当时,负责银钱支付帐目的皇家司库曾提及三副纸牌,印成金色和各种各样的颜色,并带有很多的装饰,以为国王娱乐之用。其中,有17张牌现存于法国国立图书馆。
但是,有证据表明,按照法王命令说绘制的那副纸牌,其实不过是一副复制品而已,是参照已在使用的纸牌进行绘制的。
不论是哪种说法,其宗旨只有一条,那就是试图完美避开中国。
那么,纸牌最早起源于何处呢?
当然是中国。
这是有文献史料和考古证据支持的。
叶子戏
叶子戏是华夏一种古老的纸牌博戏,其历史源远流长,类似于升官图(彩选格),兼可用骰子掷玩,最早出现于唐代,至清代时,样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,并有逐渐演变至马吊牌的说法,故被认为是扑克、字牌和麻将的鼻祖。
李约瑟在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中认为,桥牌的发明者是中国人。
早期的叶子戏分为十万贯、万贯、索子、文钱四种花色
传说楚汉战争时,韩信为了缓解将士们的思乡之愁,便将上古流传的一种天文历法的普及游戏传授给将士们,当时牌面只有树叶大小,因此被称为“叶子戏”。
至唐代,著名天文学家张遂(一行和尚)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,发明了新式叶子戏,以供唐玄宗与宫娥玩耍。不过,纸牌仍旧如同树叶大小,依旧称叶子戏。后来,叶子戏传入民间,文人学士趋之若鹜,聚众游戏,遂迅速流传开来,延唐李又在一行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,而后出现了多种玩法,纸牌数量也从40-54张各有不等。
叶子戏的玩法与今日纸牌玩法相同,依次背面抓牌,翻面出牌,以大管小。未未牌时,反扣为暗牌,不让他人瞧见。出牌后,一律仰放,参与者可以观察桌面上的明牌去推算对方手里的牌,以施竞技。
唐人苏鹗所著《杜阳杂编》一书记录了唐代宗至唐懿宗十朝故事,该书卷下关于“同昌公主传”中便有关于叶子戏的记载:
“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,夜则公主以红琉璃盘盛夜光珠,令僧祁捧立堂中,而光明如昼焉。公主始有疾,召术士米賨为灯法,乃以香蜡烛遗之。”
同昌公主(元始849年-869年),享年只有二十岁,去世后被封为卫国文懿公主。
苏鹗,字德祥,京兆武功(今陕西)人。自幼好学,长而忘倦,尤喜闻前代故实。自咸通间举进士,十上而未获登第,于乾符三年撰成《杜阳杂编》。至光启二年始登进士第,其后事迹不详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著录其《演义》一〇卷、《杜阳杂编》三卷。
《杜阳杂编》记代宗至懿宗十朝间边地及外域之奇技异物,多为传闻之事,今有《稗海》本、《学津讨原》本、《四库全书》本及中华书局排印本等。
根据马令《南唐书》记载,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,叶子戏达人大周后,在唐代叶子戏的基础上编撰了《系蒙小叶子格》一卷、《偏金叶子格》一卷、《小叶子例》一卷,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游戏方式,可惜早已失传,未能流传至今。
北宋年间,杨大年对叶子戏做了进一步改进,取叶子彩名红鹤,别演为鹤格,——这种玩法一直延续到明代,明人方以智在《通雅》中云:“叶子格曰鹤格,犹今之纸牌也。”
宋朝发明了印刷术后,华夏出现了最早的扑克,谓之“妈九”、“万六”。
明时,“叶子戏”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牌面图案甚多,有飞禽、走兽、花、鸟、虫、鱼等等。
下图为新疆吐鲁番附近出土的纸牌,据推测为明代初年1400年左右的印刷品
详见:《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.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.By Thomas Francis Carter.英文版.1931年》
根据张介立所著《李郃与唐代叶子戏》(第33卷第8期,2012年8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)一文论述:
“尽管宋代叶子戏风靡朝野,可惜遗存的史料却寥寥无几。由于叶子戏一类纸牌本身所具有的游乐娱性、角智斗胜规律,元代依然兴盛,进而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欧洲。
新疆的吐鲁番曾发现过一张明代初期大约 1400 年左右的纸牌。
纸牌呈狭长形,绘有穿着盔甲的武将形象,上印“管换”、下印“贺造”字样。
管换、贺造为当时纸牌印制者的生意经,具有保质量、保正宗的广告效应;其中的贺造极有可能是叶子戏正宗发源地贺州之意,那是祖传的正宗的,是带有纪念意义的词语。当然,这张纸牌并不一定是明初的,很可能是明初以前“叶子戏”中的一叶。”
明万历五年《叶戏仕女图》,作者是“吴人”尤求,画于江苏南京,记录了明朝贵族妇女的闲趣生活
清雍正时期的另一幅《叶戏仕女图》,为杨柳青年画复刻传承。杨柳青年画全称为“杨柳青木板年画”,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,继承了宋、元绘画的传统,属于木版印绘制品,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“南桃北柳”。
这下看得清楚多了。
明清叶子戏主要分为三大类:马吊牌叶子、骨牌叶子和酒牌叶子,接近于现在的麻将、牌九和酒令扑克。
明朝万历年间,马吊便已十分盛行。
马吊兴起于吴中,时称“吴吊”。马吊牌上绘有《水浒传》人物形象,万万贯牌面上画有宋江。打牌时,每人先取八张牌,剩余八张则放于桌子中间。四人轮流出牌。
根据顾炎武《日知录》记载:
“万历之来,太平无事,士大夫无所用心,间有相从赌博者,至天启中,始行马吊之戏”。
王崇简《冬夜笺记》亦云:
“士大夫好之(马吊),穷日累夜,若痴若狂。”
彼时,文人墨客、士大夫阶层,皆热好于此道,已经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。
就连冯梦龙都忍不住专门写了一本《马吊牌经》。
后来,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也出现在了牌面上,看见下图中的“八条”了吗?
至清代,马吊又衍生出“斗虎”、“红楼叶戏”、“诗牌”等多种游戏方式。
清初吴伟业著《绥冠纪略》,其认为:
“万历末年,民间好叶子戏,图赵宋时山东群盗姓名于牌而斗之,至崇祯时大盛。”
“明之亡,亡于马吊”。
把明朝之亡,都归于马吊身上去了,这打牌的风气由此可见一斑。
虽然后世纸牌的玩法有很多种,但与围棋一样,纸牌的前身最早也是用于教化百姓、学习天文历法的工具,其最早的模型在于归藏历法,对应的是宣夜说。
周文王对归藏历法模型进行了改造,可以用来进行星占、占候、占卜,所以,后世的扑克牌也随之改造为可以占卜算命的纸牌,即今人所谓的“塔罗牌”。
宋朝之所以出现扑克牌,是有几个先决条件的,缺一不可。
一副纸牌有四个花色,而区分四个花色的前提是造纸术、印刷术、纸版,彼时,放眼整个世界,唯有中国才有。所以,西方所谓在宋朝前就出现扑克牌的某些说法,全是罔顾事实、侮辱智商的胡扯。
扑克牌,分为四种花色,代表一年四季;
其中,红色牌为阳,代表白昼;黑色牌为阴,代表黑夜。方块为春,即少阳,红桃为夏,即太阳;梅花为秋,即少阴,黑桃为冬,即太阴;
每种花色13张牌,分别对应每个季度的13周,52张牌便代表一年之中的52周;
各花色从1点到13点,合计为91点,对应每个季度的91天;
四种花色52张牌,点数合计为364点,大鬼、小鬼各为半点,合计为1点,加起来便是一年四季365天。而大鬼寓意指代太阳(白天,阳),小鬼寓意指代月亮(夜晚,阴),因此“大鬼+小鬼”就等于“白天(阳)+晚上(阴)”,合起来恰好是一天,即阴阳合体为一。
此外,扑克牌中K、Q、J共有12张,代表12个月,又表示一年中经过太阳的12颗星座。
网上一直有个传说,言称根据欧洲的贵族笔记记载,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可罗·波罗与他的弟弟马迪奥,于大约1269年到过中国,是他将中国的纸牌带到了威尼斯,所以威尼斯是欧洲最早拥有纸牌的地方。而马可·波罗则是在其父亲和叔叔第二次去中国时,跟随前往,来到了中国。
因此,有人得出一个结论,纸牌于13世纪左右传入欧洲。
然而,研究西方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历史可以发现,这个说法其实也站不住脚,实际纸牌传入欧洲的时间可能要比13世纪晚得多。
因为13世纪时西方尚未真正掌握造纸术,至于印刷术,掌握得更晚。欧洲第一本印刷品,大名鼎鼎的古腾堡耶经(Gutenberg Bible),是翰尼斯·古腾堡于1454年到1455年才在美因兹(Mainz,今属德国)采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。
16世纪时,“胜牌”游戏在西方颇为盛行。
由于华夏不同玩法的扑克牌数量不同,因此传入西方后,各地的纸牌数量也不尽相同,意大利每副牌78张,德国每副牌32张,西班牙每副牌40张,法国每副牌52张。后来,各国又继续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头换面操作,并赋予其不同意义,以抹去源头信息。
时至今日,扑克的四种花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,并被西人赋予了不同的含义,“黑桃”代表橄榄叶,寓意和平;“红桃”代表心形,象征着智慧、爱情;“梅花”黑色三叶,源于一种三叶草,代表幸福与幸运;棱形“方块”,代表钻石形状,寓意财富。
至于为何52张牌演变为54张,花旗国炮制了另一种说法:
增加的大鬼、小鬼两张牌是“额外牌”(Extra card)。大约在1850年左右,扑克牌厂家开始加入第53张牌,这张牌的出现,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丢失一张牌,造成整幅牌报废而作为替代的作用。后来,花旗国人发明了两张鬼牌JOKER,大小王(鬼)两张牌再加上52张牌,总共54张。
不仅如此,花旗人还将大鬼、小鬼改为了“丑角”。
大富翁游戏
源自于华夏的升官图游戏。升官图,又称选仙图、彩选格,始于唐代。
升官图的具体玩法,是将京外文武大小官职写在纸上作为底图,转动陀螺或掷骰子来进行游戏。每个人起初皆为“白丁”,一步步前进,最先升到最高位的人获胜。
转动陀螺的玩法:陀螺上分别写好“德、才、功、赃(贪赃枉法)”四字,按照停止时的文字决定进几格、或退几格。
掷骰子玩法:用点数色彩来定升降。
这种游戏小孩也喜欢玩,可以帮助孩童熟悉朝廷组织架构,此外,由于官位通过“德、才、功”晋升,通过“赃(贪赃枉法)”退步,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。
清代,“升官图”是守岁时必玩的游戏。民国之后,游戏与时俱进,还出现了从小学生到大总统的升官图游戏。
围棋
围棋起源于唐尧时期,也是把复杂的历法改造为围棋,用于教育子孙后代。
古代棋盘的纹路,横十九、纵十九,共361路。除去中间一点,剩余360路,与360周天之数相契合。棋盘分为四代表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一隅九十路,即一个季度90天。
围棋的棋子分为黑、白两色,黑表“黑夜”,白即与“白天”有关。
根据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竹简记载,围棋棋盘象征大地,为方,棋子象征天,为圆,即“天圆地方”。
围棋中有很多术语,皆与天文历法相关。例如,“开劫”、“粘劫”、“补劫”、“应劫”、“小劫”、“大劫”、“万劫”、“亿劫”、“劫初”等等,都来源于华夏天文历法周期,很多词原本都是天文方面的专有名词。
最后,向大家说明一点,真实的八卦从来都不是平面模型,而是立体时空模型。
众人眼中的八卦可能只是这样的
又或是这样的
然而,真实的八卦时空模型却是这样的
乾代表天,坤代表地,坎代表水,离代表火,震代表雷,艮代表山,巽代表风,兑代表泽,共为八卦。现代数学立体坐标系为三维X,Y,Z构成,共能形成8个空间。
八卦在一个立体上,对应六个面,有X、Y、Z三个维度,一个维度对应两个向量。通过组合分拆,在八卦系统模型内,穷尽组合,对应八个元素,也就是八个卦象。
然后,八卦的每一个卦象,对应上中下三爻,分别可以表达一个三维信息,而这个三维卦象除了可以表达空间信息外,还可以同时表达第四维度“时间”方面的信息。
例如,
空间信息:东南西北,加上四隅,对应八个方位,可以是平面的方位,也可以是立体的方位;
时间信息:二至二分四立,对应八节……
所以,八卦是华夏历经万年传承和积累的完美时空模型,切勿等闲视之。
在八卦时空模型中,时间与空间可以统一,可以重叠,可以转化,可以衍生,但在相对论中可以吗?
爱因斯坦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完全相对的概念,这本质上就错了。
说个简单例子大家就可以明白了,为什么有物理学家说“时间并不存在”?
因为,时间本质上是一种空间运动,是一种运动的度量尺度。
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4小时,是一天;
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圈约为27.32天,月球自转一圈也是27.32天,由于这段时间内地球也绕着太阳转了一 个角度,所以要想月亮、地球和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再重复出现,则还需加上一点时间,因此从上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(朔望月周期)用时29.5天,是为一月;
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约为365天,即一年……
说到这里,真诚建议有关部门编制教材的思路该还换换了。正本清源后,应与时俱进,既然现在大多数教室的多媒体屏幕已经成为标配,不妨引入多媒体的制作的教学辅助课件,针对教材课本中的有关内容,辅以立体空间的教学演示和说明,以更加贴近真实的四维空间来阐述知识,不要只是停留在平面介质的课本上。
这方面的教育投入和研究,理应加大啊。
***关注我,关注《昆羽继圣》四部曲,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,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***